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百色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成立的“东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目标任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
一、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地区生产总值实现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百色市从“十二五”时期“四个优先”发展战略到“十三五”时期“三中心两区一市”战略构想,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44.37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1568.71亿元,于2017年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区第5个经济规模破“千亿元”的设区市,10年间年均增长8.2%,高于全国、全区水平,10年间翻了1.14番。
(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百色市财政收入不断增强,为全市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2.98亿元,是2012年的1.82倍,年均增长10.0%,翻1.38番。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百色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新发展理念,力促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22.8:48.4:28.8优化至2021年18.8:42.8:38.4。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6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94.65亿元,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均突破600亿元,分别达到670.97和603.08亿元。10年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9%,第二产业年均增长8.1%,第三产业年均增速突破两位数,达10.1%,其中第二、三产业分别翻了1.13、1.39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特色农业进一步凸显。十八大以来,百色市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深入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成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全国“南菜北运”基地、中国芒果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砂糖橘之乡。芒果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建成“百色芒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创建国家级广西桂西芒果产业集群项目,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获批建设的国家级芒果产业集群项目。2021年底,全市累计建成2477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450亿元,达456.16亿元,是2012年的2.07倍,10年间年均增长6.0%。
(二)工业不断做大做强。百色市紧紧抓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百色发展为广西新工业基地的新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以铝为主的优势产业,“铝二次创业”成效显著。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新型铝产业、林木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重塑产业体系新布局,加快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形成“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固废综合利用”完整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工业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工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400家,达到436家,广西信发铝电有限公司年产值超百亿元,百矿铝业、华磊新材料等5家企业产值超50亿元。10年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翻1.35番。2021年,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36.3%,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10年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翻1.08番,2021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排全区第4名。10年间,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9%,翻2.00番。2021年,全市具备氧化铝920万吨、电解铝237万吨、铝加工385万吨的生产能力,铝精深加工产品涉及铝板带箔、电线电缆、全铝家具、医疗器械、电子器具等领域,铝产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成为广西千亿元产业集群的重要一极。
(三)服务业活力迸发。党的十八大以来,百色市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推进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数字产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10年间服务业市场主体大量涌现,规模不断扩大,支撑能力持续增强,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力量之一。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166家,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达104.94亿元。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含大个体)达621家,批发业销售额突破600亿元,达656.71亿元;零售业销售额突破300亿元,达313.94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从2012年的676.04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651.58亿元,10年间年均增长11.1%,翻1.52番;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12年的515.9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630.92亿元,10年间年均增长13.7%,翻1.85番。
三、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高
(一)投资引擎持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百色市狠抓扩大投资“中心轴”作用,推出“两张清单”优化营商环境,从复选的135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跻身“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行列。在以政策为导向,以服务为助力的主旨下,不断引进一批又一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能源、房地产、商贸物流投资大项目,积极发挥有效投资和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压舱石”作用。2012至2021年的10年间,共有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两位数,同步高于全国和全区水平。德保铝、天桂铝、华磊新材料等工业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风电、光伏发电站等新能源项目陆续落地,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盘”。
(二)消费市场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百色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不断顺应消费升级需求,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8%,是2012年的2.44倍,10年间7年增速超两位数,年均增长11.1%,翻1.52番。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零售额从2012年的139.29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33.56亿元,年均增长9.1%,翻1.26番,是2012年的2.4倍;乡村零售额从2012年的17.3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87.68亿元,年均增长17.6%,翻2.33番,是2012年的5.0倍。
(三)交通设施建设不断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建成高铁、高速、航空、水运等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截至2021年末,全市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17万公里。全市铁路通车里程达804公里,“百色一号”专列作为我国首条全冷链果蔬铁路专列自2013年开通至今,辐射范围已从最初的北京逐步拓展到深圳、北京、沈阳、武汉、重庆等13个国内城市以及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盟国家,随着中越跨境班列的开通,百色对外开放进一步向高水平迈进。10年间全市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项目达25个,2021年高速公路里程达840公里,位居全区第二。总投资超50亿元的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开工建设,右江黄金水道千吨级船舶直达珠三角。
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
百色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区域,是全区乃至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百色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
(一)实现脱贫进小康。2020年全市 10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嘱托。全市住户存款余额从2012年的38.3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115.5亿元,年均增长13.4%,翻1.81番。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3892元,是2012年的2.4倍,同比增长9.8%,10年间年均增长7.9%,翻1.10番。
(二)收入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10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6%,翻1.06番,201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两万元”大关,达21529元。10年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3%,翻1.54番,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0171元。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番目标如期实现,全市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城市建设焕然一新。党的十八大以来,百色城乡面貌日新月异。2021年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64.4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56.9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4.6%,比2012年提高13.9个百分点。2015年云桂客专百色段全线通车,百色融入首府“一小时经济圈”,群众生产发展更加快捷,生活往来更加便利。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不断增强
(一)教育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牢抓“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7.87年提高至8.65年,文盲率由6.05%下降为5.58%,下降0.47个百分点。2021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3%,比全国高3.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9%,比全国高5.5个百分点。
(二)医疗卫生持续改善。2021年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52个,比2012年增加17个。其中医院58个,比2012年增加25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563个,比2012年增加235个。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89万人,比2012年增加1.4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59万张,比2012年增加1.3万张。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2021年末全市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12个,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2%。
(四)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6.11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32.8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29.15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7.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7%,比2012年下降1.53%;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391.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2万人;全市共有1.97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3.61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56万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五)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百色市坚持科技引领,创新推动发展战略,强力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2021年全市共签订技术合同938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8.7%。市本级安排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7项,资助经费164万元。取得省部级以上登记科技成果457项。获广西科学技术奖项目8 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 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授权专利2293件,比上年增长90.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9件,比上年增长14.6%。
六、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一)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百色市不断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发展。能源消耗量平稳增长,增速处于合理区间。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1434.8万吨标准煤,较2012年增加705.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0%,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8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447亿千瓦时,较2012年增加282.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5%,其中,工业用电量393.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7%。
(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百色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7.4%,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5%以上,PM2.5浓度为27.2微克/立方米。14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稳居全国第6。全市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面积278.1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54亿立方米;新增植树造林连续十年年均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2.8%,均排全区第一。
回顾过去的十年,百色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丰硕。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是百色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展望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将民族团结与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紧密结合,努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百色新篇章!
百色市统计局
2022年10月14日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