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发文单位:百色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成文日期:2024年05月21日
标  题:百色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百色市医疗机构设置“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百卫医发〔2024〕1号)
发文字号:百卫医发〔2024〕1号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6日
效力状态:

百色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百色市医疗机构设置“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百卫医发〔2024〕1号)

2024-05-26 15:49     来源:百色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市直及驻百医疗卫生机构: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百色市医疗机构设置“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各县(市、区)要根据本规划制定辖区内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科学指导辖区内的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为健康百色建设提供医疗保障。

         百色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521

(此件公开发布)



百色市医疗机构设置“十四五”规划

为加强百色市医疗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合理设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扩容和均衡布局,提升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和整体效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广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和《百色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1.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全市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下辖2个市辖区(右江区,田阳区)、2个县级市(平果市、靖西市)、8个县(田东县、德保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共计12个县级行政区。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422.81万人,常住人口357.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9.1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56%,全年出生人口3.11万人,出生率为8.89‰;死亡人口2.55万人,死亡率为7.1‰;自然增长率为1.79‰3个县区常住人口超过40万人(右江区47.21万人、平果市45.56万人、西市46.92万人)5个县区常住人口介于20—40万人(田阳区30.88万人、田东县35.2万人、德保县26.98万人、田林县22.48万人、隆林各族自治县35.2万人)4个县区常住人口介于10—20万人(那坡县17.18万人、凌云县18.82万人、乐业县14.64万人、西林县14.21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右江区、平果市、那坡县、凌云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常住人口实现正增长,其余6个区县略减少,整个百色市的常住人口呈小幅增长状态。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1333.73亿元,财政收入145.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6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5元。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07.81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9.1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8.62万人。2020年全市卫生总费用占全市GDP6.5%

2.医疗服务需求情况。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11287144人次(医院8154159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95590人次、门诊诊所237395人次),较2015年(9415753人次),增加1871391人次,增加19.9%;住院人次数822810人次(医院569324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53486人次),较2015884013人次(医院532128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1885人次)减少6.9%;住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数为5069674床日,较20154335518床日增加了16.93%2015—2020年,平均就诊次数从2.28次增长到2.67次。

3.医疗卫生资源状况。2020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567个,其中医院44个,乡镇卫生院17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99个,村卫生室172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3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670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154人,注册护士11718人,乡村医生2092人和卫生员162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2694张,其中医院14230张,乡镇卫生院6559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为6.35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2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28人。实现了每村均有政府举办的卫生室、每乡(镇、街道)均有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县(市、区)有县级综合医院、市城区至少有1家三甲综合医院的目标。

4.医疗资源质量。2015-2020年,床均卫生技术人员从1.02人增长到1.18人,床均护士从0.46人增长到0.52人,三级医院床位数从2781张增长到3666张,政府办医院平均每床固定资产由157.9万元增长到355.4万元。2020年,医院100万元及以上设备台数达到694台,较2015年(223台)增长211.2%

5.医疗资源效率2015-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住院日由6.8天升到12.1天,病床使用率由61.8%升到66.8%2020年,医院医师日均诊疗人次数为7.5人次,较全区平均水平高1.3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数为3.9天,较全区平均水平高1.3天。

6.医疗机构运行情况。2020年,医院总收入为7886082万元(医疗收入6139482万元,医疗收入占比77.85%),总支出为7346209万元,人员支出2515053万元,人员支出占比34.23%;乡镇卫生院总收入为717984万元(医疗收入229359万元,占比31.94%),总支出为642469万元(人员支出79157万元,占比12.3%)。

7.医联体建设情况。截至2020年,已形成了1个医疗集团,三二医联体12个、三二一医联体2个、县域医共体6个、专科联盟17个、远程医疗协作网5个。

(二)面临形势。

1.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把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了全面实施健康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重要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高位推进卫生健康改革发展。二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别是新冠感染疫情暴发后,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疫情风险相互叠加,多重疾病负担和多元健康需求将长期共存,以一老一小为特点的新型卫生健康需求叠加,倒逼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改革发展,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三是科技新业态与医疗新需求深度融合,推动疾病预防、诊疗手段和健康管理模式向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数字化迈进,为机构管理和服务效率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在我市地处桂滇黔三省结合部、西南出海大通道及面向东盟的桥头堡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发展新格局引领下,随着深百医疗合作、本土化人才培养、开发开放政策先行先试、打造区域医疗中心等相关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加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一定的空间,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2.面临挑战。一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医师(助理)数偏低,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呈上升趋势,需要消耗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老年病专科医院、老年病护理医院等专业机构缺乏。二是分工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市级医院之间尚未有效建立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区域内诊疗信息共建共享、双向转诊平台建设亟待完善。三是医疗机构布局不够均衡。二级医疗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中、小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利用率不高。城市社区医疗资源比较紧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较少、能力偏弱。农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四是优质医疗资源较为匮乏。医疗卫生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较为困难,乡村医生后继乏人。医疗卫生服务缺乏技术优势,重点特色专科、特色科室建设相对滞后,新技术、新项目引进和应用不够突出,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多元办医格局尚未形成。社会办医总数虽然有所增加,但机构规模普遍偏小、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尚未真正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六是中医药服务体系、模式、机制尚不能较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全市仍然有部分中医医院未达二级甲等专科医院标准。中医服务量占比和服务效率偏低,中医壮瑶医药特色和优势有待进一步彰显。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把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卫生健康各项工作中,坚持新时代“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卫生振兴和兴边富民行动,着力解决好医疗、疾病防控等民生问题,逐步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民族差距。坚持以维护人民健康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医疗机构以及床位、人员、设备等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为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可及。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便民为原则,综合服务半径、常住人口分布、交通情况、城乡发展等要素,合理设置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促进健康公平。

坚持统筹规划,协同创新。坚决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以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质量为总体要求,以当地发展实际需求为根本依据,科学制定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提升医疗卫生资源服务能力和发展效益。

坚持科学布局,均衡发展。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资源比较富集的市中心城区各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深百合作机制重在做强做优、提升内涵,打造区域医疗中心;资源薄弱县(市、区),充分利用深百协作机制、组团式帮扶机制,重在扩大供给、补齐短板。支持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目标,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坚持中西医并重,特色发展。坚持在发展中融合、在守正中创新,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网络,全面提升中医药壮瑶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全链条、多形式、有特色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坚持多元办医,协调发展。政府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品牌服务机构。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布局持续优化,基本建成功能完善、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密切协作、区域协调、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整体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努力使人人享有优质、普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居民健康水平保持与全区处于同等水平。

2025年达到的具体指标如下:

1 “十四五期间广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百色

广西

2025年 (国家值)

指标性质

2020

2025年目标

2020

2025 年目标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6.35

7.5

5.9

7.5

7.40-7.50

指导性

其中:每千常住人口市办及以上公立医院床位数(张)

1.53

2.3

1.78

2.3

1.90-2.00

指导性

其中:每千常住人口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张)

2.56

3.6

3.13

3.6

3.5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 张)

0.75

0.85

0.76

0.85

0.85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 医师数(人)

2.28

3.0

2.5

3.0

3.2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 (助理)医师数(人)

0.24

0.39

0.44

0.62

0.62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28

3.96

3.34

3.96

3.8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

0.29

0.54

0.42

0.54

0.54

预期性

医护比

1:1.56

1:1.32

1:1.4

1:1.3

1:1.2

预期性

床人(卫生人员)比

1:1.2

1:1.6

1:1.6

1:1.6

1:1.6

预期性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 比例 (%)

43

≥60

40

≥60

≥60

预期性

县办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

250-500

300-1000


600-1000

600-1000

指导性

市办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

800-1000

1000-1500


1000-1500

1000-1500

指导性

自治区及以上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

1000

1500-3000


1500-3000

1500-3000

指导性

注:1.医院床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 (所) 床位;2.“市办及以上包括自治区办和设区市办;县办包括县、县级市、市辖区 举办,下同。3.适宜床位规模指综合性医院单个执业点的床位数规模,下同。4.“△”指标属性在《国家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 ( 2021-2025 年 ) 》中为预期性,而在《广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十四五规划》 中为指导性。

三、机构设置与功能定位

(一)区域医疗中心

机构设置: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县级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医疗次中心。

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支持百色市人民医院申报国家级肿瘤区域医疗中心。

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申报恢复国家级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基地资质。支持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申报以心血管、儿科、颅脑神经为重点的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支持百色市人民医院申报肿瘤学科、呼吸与重症医学、创伤急救等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支持百色市妇幼保健院建设出生缺陷防控中心、产前诊断中心,推进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建设,建设市级区域妇儿保健医疗救治中心。推动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打造桂西精神卫生中心,在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建设百色市心理医院。推动百色市中医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加快广西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县级区域医疗中心:支持综合实力较强的县级综合医院建设县域医疗中心。支持综合实力较强的县中医医院建设县域中医医疗中心。

县域医疗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医院,打造县域医疗次中心。承担对周边35个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帮扶工作并建成基层示范中医馆,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功能定位:

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疾病防控与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医院管理、中西医协同发展等六个方面代表区域一流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自治级区域医疗中心: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信息化等方面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具有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医疗机构,配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挥牵头作用,引领区域医学技术发展,带动县域医疗中心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疾病防控、医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全市较高水平,辐射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努力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

县级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强急诊急救“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临床服务“五大中心”(肿瘤防治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微创介入治疗中心、麻醉疼痛诊疗中心、重症监护中心)。提高重症救治水平,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并与城市三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关系和双向转诊通道。

县域医疗次中心:辐射周边3-5个乡镇(街道)的医疗救治、急诊急救、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二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带动辐射区域内普通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展,实现辐射区域内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

(二)医院

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包括自治区办医院、市办医院、县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民营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有效补充。

1.自治区驻百色医疗机构

机构设置:在合理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改扩建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总院,完善医院功能设备和配套设施,推进一院多区发展。支持附属医院在百东新区建设1家三级医疗机构(百东院区)。支持附属医院在百东院区或百东新区范围建设传染病医院(病区),推进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

功能定位:附属医院负责向百色市及周边地区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等。

2.市办医院。

机构设置:在百色市城区原有设置综合类三级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的基础上,设置一批专科医院。在百色市人民医院规划设置肿瘤专科医院;在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设置百色市心理医院;在市妇幼保健院设置儿童医院、妇产医院;在百色市中医医院设置壮医医院、康复医院;在百东新区或迎龙区新建1个优抚医院。支持百色市人民医院建设新院区。支持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城区内建设百色市福利医院。设置1个应急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鼓励引进第三方建设区域内医学检验、病理中心、血透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消毒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医疗护理员服务中心等。

功能定位:市办医院主要承担市域内危重症和疑难病临床诊治、医学教学及科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任务。重点提升传染病、肿瘤、心脑血管、创伤、精神、心理、妇产、儿童、老年、神经等专科服务能力,创建一批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和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强化技术攻关和人才支持,加快补齐专业专科短板,提升市域诊疗能力,减少跨地市就医。其中:

百色市人民医院:负责向全市范围内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承担人才培养和科研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承担建设医学影像、心电、远程会诊、消毒供应等区域信息中心任务。承担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承担本地区医学模拟中心以及乡村医生培养。设立职业病科,承担全市职业病诊断工作,规划建设职业病防治院。

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负责全市心理健康服务、精神疾病的防治、教学、科研及技术指导等任务,承担应对区域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急处置职责。

百色市中医医院:负责提供全市中医(壮医)特色医疗服务,承担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及科研工作,承担利用中医、民族医药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中医诊疗、康复和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技术指导工作。承建民族医药研究所项目。

百色市妇幼保健院:负责提供全市妇女儿童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承担辖区妇幼健康工作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职能任务。支持百色市妇幼超声诊断实时远程会诊中心建设。

百色市应急医院(百色市第三人民医院):负责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特殊传染病应急救治工作。负责市域内特殊疾病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负责全市传染病日常防控救治以及周边地区常见病、职业病、非传染性慢性病的预防、医疗、教学、保健及健康教育等任务。承担市本级公共卫生应急医院、市本级传染病专科医院职责。

百色市皮肤病防治院:负责全市麻风病、性病及皮肤病防治指导工作,提供麻风病性病、皮肤病、皮肤医学美容、相关健康教育及日常诊疗服务。支持皮防院迁址建设新院区。

百色市优抚医院:建设目标为二级综合医院,平时为优抚对象提供医疗服务,战时具备战备医院功能。

百东新区医疗机构:在百东新区按照百色生命健康城项目总体概念规划,规划建设肿瘤医院、传染病医院、医养康养结合医院、医疗培训中心等。

3.县办医院。

机构设置:支持人口较多、辐射范围较广的县(市、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创建三级医院。支持右江区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功能定位:县办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诊治、急诊急救和危重症转诊功能,负责基层卫生人才培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应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向县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承担辖区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三)妇幼保健机构。

机构设置:市、县(市、区)分别设置1家妇幼保健机构。市中心城区设置1家三级甲等专科妇幼保健院,各县(市、区)设置一家二级及以上专科妇幼保健院。

功能定位:妇幼保健机构是具有公共卫生性质、防治结合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以孕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和生殖保健为中心,以必要的临床诊疗技术为支撑,加强保健与临床融合,为妇女儿童提供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以及提供全生命周期、内容涵盖生理和心理的主动连续服务与管理,并负责辖区妇幼健康工作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市级妇幼保健院是全市妇幼健康业务指导中心,承担市域内妇幼健康工作业务管理任务。县级妇幼保健院承担县域内妇幼健康业务指导、管理和人群服务。

(四)院前医疗急救机构。

机构设置:设置百色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县级120急救指挥中心、乡镇急救站。1.百色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独立建制)。 在百色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设置独立的百色市120急救指挥中心。2.县级120急救指挥中心(独立建制)。在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或依托县域内医院设置独立建制的县级急救指挥中心。3.乡镇急救站。在乡镇卫生院设置急救站。

功能定位:升级百色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县乡三级云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全市统一使用百色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平台,统一调度指挥院前急救网络。应急状态下,由百色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跨县(市、区)统一调度医疗急救资源。百色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承担组织协调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制定规章制度、考核标准,开展培训和科研。研究探索全市非医疗急救转运管理和运行工作。市、县两级急救中心承担伤病员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开展急救技能普及宣传、培训和科研等工作,承担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工作。指导各级医院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市、县主城区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少于15分钟。乡镇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约10-20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少于30分钟。

(五)采供血机构。

采供血机构分为血站和单采血浆站。

机构设置:在百东新区规划建设市中心血站新业务大楼。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如右江区、平果市、靖西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等设置固定捐血点(捐血屋)。目前,田阳区、平果市、德保县已设有单采血浆站,不再新设置单采血浆站。

功能定位:市中心血站负责制定年度无偿献血工作计划,协助献血委协调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献血办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在规定范围内开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检测、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承担供血区域范围内血液储存的质量控制;承担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

(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

机构设置:

乡镇卫生院设置:各县(市、区)综合考虑城镇化水平、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选择1个中心卫生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打造成为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或者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到2025年,各县(市、区)至少有1家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到2025年,力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建立中医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按照15分钟服务圈的要求,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县城区内的乡镇卫生院合并建设社区医院。在保证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乡镇、社区户籍人口或服务人口超过10万,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申请创建二级医院或社区医院。

村卫生室设置:巩固现有村卫生室设置,同时根据乡镇卫生院覆盖情况以及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结合村庄规划编制调整等要求,合理确定村卫生室的配置数量和布局,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应当设置1个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建制村可不设村卫生室。常住人口超过1000人的行政村(非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应由政府或集体举办标准化村卫生室。

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

(七)社会办医疗机构。

机构设置: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不作规划限制。由投资主体自行选择举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机构。根据实际服务需求,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与社会资本合作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个体诊所实行备案制管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二级以上高水平、高起点、有特色、上规模、填补市内空白的专科医疗机构。适度拓展专科医疗服务、特需医疗服务、高端医疗服务的空间。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精神病专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机构,与各级各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医疗保健服务需求。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以及妇产、儿科、肿瘤、眼科、口腔等专科和中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领域,举办医疗机构。

功能定位:社会办医疗机构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医疗服务和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跨区域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适度扩大办医规模,稳步提升品牌辐射。

(八)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1.传染病防治机构。

机构设置:市级在百东新区规划建设1家传染病医院,建有独立的儿童传染病区。在田东县设置百色市应急医院(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市城区、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置1家传染病定点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市人民医院和各县(市、区)人民医院要设置相对独立传染病区,实现100%达标。市、县(市、区)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建设。靖西市人民医院要完成靖西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改扩建任务。各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的发热门诊(诊室)。

功能定位: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和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感染性疾病科承担传染性疾病预防、检测、临床诊治及医学教学、科研功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诊室)承担发热患者诊疗、管理、转诊等相关任务。

2.康复医疗机构。

机构设置:在百色市中医医院增挂百色市康复医院牌子,在三级综合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设置康复科。各县(市、区)至少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有康复科。支持乡镇卫生院设置康复科。

功能定位:三级医院康复科重点为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承担辖区内康复医疗学科建设、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研究成果推广等任务。县级医院康复科和乡镇卫生院等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

3.精神卫生机构。

机构设置:鼓励城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精神科。鼓励各县(市、区)设置县级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各县(市、区)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精神心理门诊。在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或开设精神科康复治疗室。支持民政、退役军人、残联等单位举办特定人群服务为主的精神病专科医院。

功能定位:精神专科医院承担精神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心理健康促进等任务。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主要承担常见精神疾病诊疗、康复、健康教育、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等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基层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和居家康复指导、居民心理健康指导等任务。

4.其他医疗机构。

其他医疗机构主要包括独立设置机构和接续性服务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含学校)、养老机构等设立的医务室、卫生所,对内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及相关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规划期末,建成一家以上安宁疗护中心。

5.医养结合机构。

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成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发展护理院(中心、站)、康复医疗中心、非急救患者转运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引导部分一、二级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长期护理机构,为疾病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及老年患者等提供护理、康复、安宁疗护、非急救转运等服务。

(九)医联体、医共体

机构设置:医联体、紧密型医联体、医疗集团、紧密型医共体

1.医联体、紧密型医联体。以市级三级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为牵头医院,深化医联体建设,推进妇幼、中医医联体建设和精神卫生联盟建设。百色市人民医院与百色市应急医院、田东县中医医院、平果市人民医院、德保县人民医院、德保县中医医院、凌云县人民医院、乐业县人民医院、田林县中医院、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共建医联体,其中与凌云县人民医院、隆林县人民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右江民族医学附属医院与田阳区人民医院、田东县人民医院、靖西市人民医院、那坡县人民医院、西林县人民医院、田林县人民医院、右江区人民医院共建医联体。百色市妇幼保健院与田林县妇幼保健院、田阳区妇幼保健院、西林县妇幼保健院、田东县妇幼保健院、凌云县妇幼保健院、隆林各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右江区妇幼保健院共建医联体。推进百色市中医医院与县级中医医院医联体建设。

2.医疗集团、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推进西林县医疗集团建设,启动凌云县总院建设,逐步推进其余各县(市、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规划期末,要完成危急重症救治“五大中心”建设。    功能定位:以市级、县级能力较强的医院为牵头,通过医联体、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强化牵头医院对基层的指导,统筹推进县域内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危急救五大中心建设。统筹建立县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统筹建立县域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五大临床服务中心。加强重大疫情医疗资源和物资储备等。创新医防融合服务,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扩大做实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围绕慢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孕产妇、重大传染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融合疾病预防、筛查、诊治、护理、康复等一体化服务。统筹县域中医药服务资源,发挥县域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康复、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药健康宣教龙头作用。

四、主要卫生资源配置

(一)床位资源。

1.科学调控床位规模。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在资源相对薄弱区域设置院区。各地结合基层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地制宜,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公立医院每个病区床位规模不超过50张。新设置的县办综合医院(单个执业点,下同)床位数一般以600-1000张左右为宜;新设置的市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1500张左右为宜;新设置的自治区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500-3000张左右为宜。自治区、市、县办综合医院具体床位规模可根据辖区内人口数量及实际需求确定。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床位。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在7.5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5.0张左右。将县办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提高到3.6张左右。

2.优化床位结构。适度控制急性治疗性床位增长,增量床位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等领域倾斜。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重症医学科床位达0.45张、康复科床位0.42张、精神科床位0.78张,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85张配置,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床位2.5张。研究建立床位分类管理制度,推动床位资源急慢分开、统筹调度。

3.提高床位质量。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标准,合理提高床均面积,全面提升床位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品质。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25年,床护比、床医比分别不低于1:0.51:0.4,床人(卫生人员)比提高至1:1.6左右。

4.提升床位使用效率。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类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预约转诊比例和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

5.强化综合评价。参照国家、自治区建立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综合评价体系,对各地床位数量、质量、结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各地对床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各县(市、区)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床医比、床护比、床人(卫生人员)比等指标,合理确定辖区医疗卫生床位总量。原则上,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增加床位。

(二)人力资源。

适度提高医生、护士的配置标准。加强执业药师(药师)人才队伍建设和配置。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增加全科、实验室检测、感染(含传染)、急诊、病理、重症、儿科(含儿童保健)、产科、出生缺陷防治、老年医学科、麻醉、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职业健康、康复、药学、护理、采供血等专业技术人才有效供给。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0人(其中中医类别0.39人),注册护士数达3.96人,药师(士)数达0.54人。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达0.87名。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4.00人。

——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按照医院等级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规划设置的市级职业病防治院参照《广西三级职业病专科医院基本标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县级参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设置专业技术人员。其他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参照有关规定执行。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参与打造国家或者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医疗机构等,应适当增加人员配置。各县(市、区)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或乡村执业(助理)医师,力争到2025年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50%

——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置: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一般按每万常住人口1名的比例配备,按照设立床位数以1:1.7确定临床人员。

——精神卫生机构人员配置:到2025年,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4.0名,每10万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68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配备至少1名心理健康服务专干。

——采供血机构人员配置:依据《血站基本标准》要求,根据年采血量配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到2025年,采血量突破20000升。

(三)设备资源。

优化医疗机构设备配置。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前提,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医疗成本为重点,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学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与承受能力等因素,统筹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以政府投入为主。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认共享。

更新升级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备。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瞄准全国、全区先进水平,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东医院、百色市人民医院、百色市应急医院、靖西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各县(市、区)人民医院)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配置,生命支持、急救、转运等类别设备配置,强化检验检测仪器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加强急救中心(站)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设备配置,按照每1万人口0.77辆的标准配备救护车,偏远地区和边境县(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配置数量。

(四)实验室资源。

三级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建立符合需要的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具有基因检测技术平台,具备自行开展生化、免疫、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等实验室条件。县级综合医院应建有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的实验室。全市建设配备一批快速车载移动检测实验室。依托百色市人民医院建立城市检测基地,实现设备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鼓励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市人民医院建设区域检测中心。

(五)专科资源。

以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为基础,围绕肿瘤科、心内科、胸外科、普外科、呼吸科、产科、麻醉、重症、骨外科、儿科、病理、检验、医学影像、感染性疾病等基础专科加强建设。原则上,市级每年保障1个市级专科建设项目,各县(市、区)在十四五期间至少保障1个项目。继续扩大专科联盟建设,并逐步向薄弱和短缺专科倾斜,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范围,推进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

强化学科融合,促进专科协同,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实施自治区制定的单病种多学科联合诊疗规范,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鼓励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专科发展模式,促进专科协同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治水平。

(六)临床技术资源。

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自治区限制类技术目录,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加强深百医疗机构合作、协作,引进先进技术项目,提升重点疾病防治能力。统筹规划各类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强化规划引领,严格技术审批,加强技术服务监管。

(七)数字化资源。

1.加快医疗机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稳步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支持医疗机构将信息化作为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按照国家关于不同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结合功能定位,推动医疗机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强化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力,推进医防融合、上下贯通,强化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充分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拓展服务空间和内容,加快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

2.推进智慧服务功能延展。完善医联体、深百合作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协作功能,不断向远程门诊、远程放疗、远程病理、远程影像、远程质控等方面延伸,加快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均质化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内资源合理配置与下沉。推进医疗健康“物联网+区块链”建设,丰富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推动“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探索云上医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患者就医体验。

3.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应用。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壮美广西政务云、自治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创新医疗机构信息化部署模式,积极稳妥推动医疗机构规范上云,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立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等核心数据库,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推动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共享互认。

(八)公共卫生资源。

1.强化基层公共卫生责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接受疾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部门对传染病防控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公共卫生人员占比不得低于专业技术人员数的25%

2.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推进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科室,配备专(兼)职公共卫生人员,探索在医疗机构设立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定医疗机构(医联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情况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指标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与监督考核,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哨点作用。

3.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机制,鼓励人员双向流动。积极推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融入医联体建设发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动参与医联体公共卫生工作,探索建立医防协同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协作。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医疗卫生的经费投入,保证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同时,要制定和完善稳定的医疗投入政策,提高政府投入效率,最大限度发挥政府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确保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得到有效执行。卫生、发改、财政、民政、住建、自然资源等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科学配置医疗资源,稳固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建立发展多样化、多元化的办医模式,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对区域内卫生资源要素的规划、审批、调整、监督和评价依法进行管理,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发展改革部门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财政部门要按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划分原则落实相应经费。自然资源部门要将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城建等部门要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用地和医疗机构建设。民政部门要配合做好医养结合相关工作。医保部门要及时受理医疗机构提出的医保定点申请,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编制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其他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做好规划相关工作。

(二)强化宏观调控,实施全行业管理。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依据,对区域内的医疗资源配置实行宏观调控,对医疗卫生行业内的所有资源实行属地化管理,按照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协调发展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要强化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执行刚性措施,杜绝不符合规划要求、与功能定位不符的医疗机构审批许可行为;对现有医疗机构中不符合规划要求、重复设置的,要进行必要、合理的调整或重组。对不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或违规审批医疗机构的,应依法及时纠正或予以撤销。

(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

各级政府要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五)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促进卫生服务合理利用。

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减轻居民就医负担。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在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制定医疗服务管理政策时,要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实施准入和监管。医疗费用补偿标准和就诊规范要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引导居民合理就医,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t18873423_ext.j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