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阳书院。□李乃松 摄
秀阳书院,宛如一枚铸刻着岁月密码的古老印章,深深钤盖在清代镇安府治地——今德保县城的文化长卷之上。追溯往昔,清雍正初年,孔子68代孙孔传堂肩负使命,跋山涉水而来,成为镇安改土归流后的首任知府。他秉承祖训,以兴学重教为治世圭臬,躬身耕耘文化沃土,其功绩如璀璨星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至今仍为后人传颂。
清乾隆八年(1743年),时任镇安府知府陈谟慧眼如炬,于城东择得一方钟灵毓秀之地,埋下书院兴学的种子;乾隆十年(1745年),知府张光宗接续匠心,精心浇灌培育,秀阳书院终落成竣工,飞檐斗拱间尽显巍峨之姿。然命运无常,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一场大火无情肆虐,书院毁于一旦,徒留残垣断壁。
直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出身的知府林苑生将书院移建至城内东隅;光绪十六年(1890年),知府羊复礼再度改建书院,几经历史风云变化,规模宏制的建筑群不复存在。如今独剩独秀峰脚下这座简陋的青砖盖瓦之建筑,宛如一位垂暮老者,孤独伫立,实在令人遗憾!这座简陋的建筑,曾是天保县第一间专门用于藏书讲学的场所,虽历经岁月剥蚀却沉淀着历史长河的悠远回响。
幸得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先后于1990年、1995年两次拨专款修缮,让这座饱经风霜的书院重焕生机。修缮后的藏书屋建筑面积140多平方米,重现昔日风华:青砖墙体古朴厚重,叠梁式木梁架构精巧绝伦,三开间坐西朝东,似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在乾隆至道光年间,秀阳书院是镇安府当之无愧的文化心脏,跳动着知识与智慧的脉搏。这里书声琅琅,莘莘学子在此研磨经史;这里雅集不断,文人墨客于此激扬文字。历代镇安知府张光宗、许朝、傅坚、商盘、赵翼等,皆是学富五车的鸿儒。商盘“甫下车,即进诸生课于庭中,讲时指画无倦容。镇安民俗言语繁杂,研习试帖者均不谐平仄,盘训以开口合口、唇轻唇重辨音之法。生儒们环侍聆听,尊称其为商夫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彼此仍处于土司治下的田州,“土民虽读书,不准应试,恐其出仕而脱籍也。田州与镇安之奉议州(今田阳)一江相隔,每奉议州试日,田民闻炮声但遥望太息而已”(赵翼《檐曝杂记》)。而镇安府的土民,却因秀阳书院获得刘凤逸等一众才华横溢的壮族诗人,他们的诗作如明珠点缀在德保的文化星空。
这些名宦诗人,在尽心公务之余,将对这片土地的满腔热爱化作笔下诗篇。许朝的《独秀擎天》中“一柱凌霄出,孤峰拔地雄”以雄浑笔触勾勒出独秀峰的磅礴气势,将德保山水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赵翼的《鉴隘塘瀑布》里“倒泻银河下,狂涛万壑鸣”,巧用夸张与比喻,以豪放笔触勾勒出瀑布的自然奇观;商盘的诗中常出现田间劳作的农人、市集喧闹的商贩,从市井百态中提炼生活真味。他们的文字,让德保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跃然纸上,成为流传后世的文化瑰宝。
岁月流转,秀阳书院的文化余韵并未消散。一九八四年六月成立的云山诗社,宛如从书院旧址生长出来的娇艳山花,在文坛绽放异彩。春秋之际,诗社成员常聚于秀阳书院旧址榕树下,老诗人黄老忆起鉴水河畔,晚霞铺就粼粼波光,渔舟唱晚,孩童嬉笑追逐,他灵感迸发,遂成“鉴水粼粼映晚霞,渔舟唱晚入人家”的佳句;青年诗词爱好者小黄重走书院文化路,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登顶独秀峰,站在刻有“云山”二字的摩崖石刻下,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下山后,便创作出“百年古字映晴空,独上奇峰觅旧踪”的佳作,引发诗友们对德保文化根脉的探寻热潮。
德保县文联刊物《云山鉴水》杂志、“德保云”、云山诗社社刊《云山诗刊》等犹如一座座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桥梁,为诗友们搭建起展示诗词创作成果、赏析品鉴诗词之美的平台。德保270多位历代诗词作者的优秀作品,被精心编纂成《云山放歌》,这本诗集宛如德保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崭新的“名片”,向世人展示着德保深厚的诗词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此外,还有81人的作品入选《广西诗词集成》,这些成果如同璀璨星河,向世界展示着德保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我静静伫立在秀阳书院门前那棵苍劲的大榕树下,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历史的低语。恍惚间,我仿若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往昔的文人墨客对话,尽情感受着德保深厚的历史文脉。倚着门前那饱经历史风云的石狮子抬头仰望,独秀峰上“云山”二字的摩崖石刻苍劲依然。这两个字,宛如德保的文化图腾,镌刻在青山之巅——既勾勒出这片土地“云绕青山山隐雾”的灵秀地貌,又凝聚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此栖居、创作、传承的精神脉络。
“云”是轻盈而灵动的,恰似德保诗词文化中那份飘逸的浪漫主义情怀,从许朝笔下的山水诗篇到当代诗人的即兴创作,皆如流云般自由洒脱,不拘一格。而在当下,这份“云”的灵动,正化作德保人对文化的创新探索——年轻诗人用短视频演绎古典诗词,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山歌为载体,赋予古老曲调新的时代内涵。他们如变幻的云朵,让文化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生。
“山”则象征着坚韧与厚重,一如秀阳书院历经岁月沧桑仍屹立不倒的风骨。如今,德保的教育工作者们扎根基层,传承着兴学重教的使命;文化保护者们奔走田野,只为留存每一处历史遗迹。他们如同巍峨山峦,用坚守文化传承的责任,让秀阳书院的人文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深深扎根。
二者交融,既是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更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炼。它见证着德保文化的源远流长,也预示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创作将如山下流淌的鉴水,奔涌不息。秀阳书院的文化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德保人的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着新的生机,恰似“云山”石刻历经风雨依然清晰,永远润泽着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文化接力中的一员,在追寻与坚守中,让那穿越时空的书香墨韵,永续流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