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坡县连绵起伏的山坳间,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坡,如今已化作千亩绿意盎然的百香果种植园。这片“黄金带”不仅成为当地生态改善的亮丽风景,更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铺就了乡村振兴致富路。
德隆乡平达村通过土地流转,让曾经的荒山披上绿装,1600亩百香果种植基地也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生态就业”和“稳定增收”的双赢局面。“以前这片山坡土地零零散散,都是荒地,什么都种不了。现在集中流转后,每亩地每年有300元到500元的租金,还能优先在基地做工。”平达村黑花生套种百香果基地负责人隆繁政说道。平达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百香果只是那坡县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那坡县按照“集中流转,规模经营”的思路,引导群众把耕地流转给合作社,实现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耕地利用率。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合作,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在荒坡上大规模种植百香果。
为解决种植初期的资金和技术难题,该县还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还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进行全方位指导。在各方努力下,百香果产业从无到有,荒坡逐渐被绿色藤蔓覆盖,曾经的荒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土地流转金为群众提供了稳定的“保底收益”,而“优先务工”更让难以外出务工的中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就业机会。
“以前守着这片荒坡,只能唉声叹气,现在在基地做工,上下班来回有车包接送,还包伙食,每年能收入3万多元。”平达村村民梁美艳满脸笑意地说。
据了解,2025年该县百香果种植面积达3000亩,覆盖9个乡镇,预计产量450万斤,产值4500万元。
从荒草丛生到果香满园,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该县用一颗颗百香果串起生态与经济的双赢链条。在这里,土地流转“转”出了活力,特色产业“种”出了希望,乡村振兴的答卷上,也写满了群众的幸福笑脸。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